宋代时,人们有着丰富的文娱活动,在当时诸如说唱、舞蹈、杂技、武术、相扑、围棋等活动都受到人们的喜爱,在这些文娱活动之外,象棋也受到了人们的青睐。象棋在宋朝人的娱乐生活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,当时的王公、士大夫、平民都很喜爱象棋,人们在用象棋娱乐生活的同时,也对当时象棋的制式进行了许多改进,使象棋在宋代迎来了它发展的重要时期。
宋代及宋代之前的象棋发展象棋棋谱,在古代又称为象戏,在我国出现的时间很早。战国时的《楚辞·招魂》篇便有记载:“艺该象棋,有六博些。分曹并进,道相追些。成枭而牟,呼五日些。”不过当时的象棋与现代象棋的制式并不相同,只是一种掷采行棋角胜的局戏。在这之后,象棋一直缓慢发展。南北朝时的北周武帝,曾制《象经》,将象棋棋子分为天文地理等十二类,与现代的象棋多有不同。唐朝后期的大臣牛僧孺曾记载了一种象棋,在他的记载中出现了 “一马斜去三尺止,又一步卒横出一尺”(高承:《事物纪原-博弈嬉戏部四十八》)的象棋棋子游戏规则。可见在唐朝后期,象棋的游戏方式已经与现代象棋有了相类似之处,不再是靠掷采行棋角胜的局戏了。
象棋在宋代迎来了其发展的黄金时期,当时的象棋爱好者为了使象棋更有游戏性、趣味性、娱乐性,进一步改进了当时的象棋,使宋朝的象棋出现了众多制式,如大象戏、小象戏、广象戏和七国象棋等,并最终产生了与现代象棋相似的制式。
在北宋中前期,称为大象戏的象棋制式是当时的主要形式。据晁补之《鸡肋集》卷三五记载:“余为儿时,无他弄,见设局布棋??盖局纵横路十一,棋三十二为两军耳。”这种象棋由两人进行游戏,棋盘纵横各11路,共有棋子32枚。晁补之在此基础上对象棋进行了一些改进,使棋盘更为宽阔。当时的其他人也对象棋进行了改善,如司马光的七国象棋等。
司马光、晁补之生活在北宋中叶,随着他们引发的改进象棋棋谱的潮流,一种与现代象棋相类似的制式也应在此时出现,并受到当时象棋游戏者的欢迎,又经后人加工,形成现代象棋的制式,流传至今。在1983年江油市出土的“宋代窑藏”文物中,有两副珍贵的宋徽宗时期铜制象棋。其中有一副完整的当时象棋棋子,每一方各有卒5枚,象、马、炮、车、士各2枚,将1枚,共32枚,与现代象棋的棋子完全相同(曾昌林:《宋代铜质中国象棋浅析》)。这批文物的发现可以说明北宋末时的象棋棋子已与现代象棋相同。而与现代象棋制式相似的棋盘也应在北宋末南宋初时出现。它的出现也许和宋朝时另一种棋类游戏“打马”有一定的关系。根据记载,打马出现于三国时期,魏曹植始制,到宋朝时由于著名词人李清照写有《打马图序》而为人所知。打马有着多种形式,是一种靠投掷色子而进行的游戏,其棋子也与象棋有着很大的不同,诸如:“一将十马者”,或“无将二十马者”(李清照:《打马图序》)。可在李清照记载的打马中,有一种样式的棋盘图与现代象棋的棋盘几乎相同。打马与象棋在当时是两种不同的棋类游戏,如“大小象戏、弈棋,又惟可容二人,独采选、打马特为闺房雅戏”,“世间玩戏之具惟奕盛传,其次则象戏,又次则抹牌,近刻打马图人少习之”(李清照:《打马图序》)。而在打马中出现类似现代象棋的棋盘,应该有两种可能:其一,象棋发展到北宋中晚期时,当时的人们借鉴了打马的这种棋盘并将其改进,使当时大象戏的32枚棋子融人其中,最终形成了现代象棋的雏形;其二,北宋中晚期时已经出现了现代象棋的雏形,打马参照了当时已经出现的这种象棋棋盘,将其融入打马游戏中。
可见在北宋时,与现代象棋制式相似的棋子和棋盘已经形成,其行棋规则经后世之人逐渐完善后,最终流传下来。
浙网文[2016]0199-099号 | 文网游备字[2012]C-CBG019号 |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[新出网证(浙)字第52号]
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码 [浙ICP备17013272号-5] | ICP备案/许可证号:浙ICP备17013272号 | 科技与数字【2013】79号 ISBN978-7-89989-602-0
Copyright © 2014 Gametea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 杭州边瑞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
网信办举报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:0571-87328200
未成年人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:0571-87328200 举报邮箱:tousu@bianfeng.com